虎见系列之二十五——链上诺曼底:谁在抢Dogecoin狗狗币交易平台 - 狗狗币价格行情,实时走势图央行的发币权?

2025-07-12

  狗狗币,狗狗币走势,狗狗币怎么买,狗狗币在哪买,狗狗币价格,狗狗币挖矿,狗狗币官网,狗狗币交易平台,狗狗币钱包,狗狗币钱包下载,狗狗币最新消息,狗狗币注册,狗狗币开户,狗狗币下载网址,狗狗币APPTether首席执行官Paolo Ardoino——“我们不是把旧世界搬到链上,而是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2025年5月,美国参议院以压倒性票数通过《GENIUS法案》,首次为稳定币建立联邦监管铁幕,标志着这个游走在灰色地带十年的物种,正式获得了美国金融体系的合法身份证。几乎同时,香港立法会三读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圆币科技、渣打银行、京东币链科技等机构相继宣布进入稳定币沙盒测试,以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为矛,剑指跨境支付“去SWIFT化”。两大金融中心的政策共振,里子里是主权货币的“数字诺曼底登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了。

  理解稳定币,需要先破解其技术基因。通俗地说,稳定币就是锚定法定货币的加密货币,本质是法币的区块链镜像。用户向发行方存入 1 美元,发行方随即在区块链上铸造1:1锚定的数字代币(如 USDT、USDC),用户获得 1 枚等价稳定币。这些稳定币可以在区块链上自由流通,而发行方则将收到的美元存入托管银行,投资于国债等低风险资产。当用户赎回稳定币时,发行方再将美元退还。

  稳定币的发展,依赖于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发展,这是人类记账方式的第三次迭代 —— 从苏美尔单式记账(仅记收支)到1300 年左右意大利复式记账(含资产负债)再到 2009 年区块链带来的分布式记账。不同于前两者的 “私人账本”,其支付需要银行多方对齐信息,分布式账本是 “超级公共大账本”, 不管是全球的机构大佬,还是普通个人,都在这一个账本上记账。交易双方直接点对点就能完成支付,再也不用银行等中间金融机构搞那些繁琐的信息和账本对齐,中间环节全被 “踢出局”,颠覆了传统金融需多家机构协同清算的 “中央大管家” 模式,实现金融关系的去中介化。

  在分布式账本技术一路 “打怪升级”、不断成熟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三个有趣的趋势。一个是从 2009 年起,人们在区块链上 “凭空变魔术”,创造出比特币、以太币等,这是 “数字原生”;另一边,从 2014 年开始,以 USDT 为代表的稳定币现身,开启了 “数字孪生” 时代。简单来说,就是把现实世界里已有的资产,比如美元,搬到区块链上 进行数字化,形成原有资产的数字镜像。第三个,去年比特币ETF在香港和美国获批推出,数字原生的资产开始从链上 “链接” 到链下,一来二去,就开启了链上链下“虚实相生”的境地。

  “数字原生”是区块链的无中生有,“数字孪生”则是现实世界的链上移民,虚实相生打通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资金闸口,链下的钱、链上的币开始双向流动,就像当年互联网从信息互联走向价值互联,如今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正通过这三个趋势,把数字与现实的价值网络织在一起,稳定币则成了两个世界的通用货币,亦开启了“货币代币化”的大潮。

  货币形态的演进经历了 “自然货币(黄金、贝壳)— 主权货币(法币)— 代币化货币(稳定币)” 的迭代。 2014 年,Tether 发行的 USDT 作为首个稳定币诞生时,只是为了解决加密货币价格波动过大的问题,让交易者在市场波动时能有一个安全港。但随着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发展,稳定币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变。

  稳定币成为代币化货币,是货币形态在分布式账本技术驱动下的必然演进,核心在于三点:

  其一,技术上实现了法币的链上重构。传统货币依赖银行账户和中心化清算,流通需多层中介对齐信息;稳定币将法币映射为链上代币,1:1 锚定法币并由储备资产背书,所有人共用同一公共账本,点对点交易无需中介,彻底重构了货币的存在与流通形式。

  其二,形态上融合双重属性。既继承法币的法律信用(如美元稳定币依托美国主权),又新增技术属性 —— 可编程、去中心化流通,脱离银行和 SWIFT 系统,成为兼具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新型货币载体。

  其三,功能上突破传统边界。作为数字孪生的核心,不仅解决支付结算效率问题,更成为资产代币化的价值锚点,支撑国债、房产等资产上链流通,甚至为人工智能通用智能(AGI) 时代机器间交易铺路。

  稳定币的未来绝非局限于支付工具的升级,而是要成为去中心化新金融系统的基石。正如的Tether CEO所言:我们并非把传统金融的旧框架照搬到链上,而是创造一个全新的价值交换世界 !这个世界必须满足三个核心条件:链上结算实时完成,资产具备原生可编程性,金融关系彻底摆脱中介束缚。这三点早已超越了支付的范畴,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套全新的结算体系、资产发行机制和金融逻辑网络。

  如此颠覆性的力量,自然无法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2025年,全球两大金融中心几乎同步出手,标志着稳定币正式告别野蛮生长,步入强监管时代。

  2025年 5 月注定成为稳定币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美国《GENIUS 法案》的核心,是将稳定币定义为「支付型稳定币」,要求其必须与美元等法币 1:1 锚定,且背后要有真实透明的储备资产支持。更关键的是,法案为稳定币发行人设置了严格的准入门槛:境内发行人必须是持有联邦许可证的非银行机构、受监管的银行子公司,或符合联邦标准的州级发行人;境外发行人则需来自监管制度与美国相当的国家或地区,并在美国货币监理署注册备案。总结下来就是以下三条:1.储备金透明化:100%现金或短期美债储备,禁止支付利息;2.发行人持牌制:非银行机构需联邦牌照,境外发行人须在美注册;3.链上监管权:财政部可随时冻结涉恐、洗钱账户;这也意味着,稳定币也被招安至传统金融监管框架之下。

  作为全球自由港,香港选择了更为开放的“沙盒监管”模式。圆币科技计划在以太坊上发行港元稳定币 HKDR,渣打银行联合安拟集团等机构成立合资公司,京东币链科技则开发与数字人民币衔接的稳定币 JD-HKD。这些项目的共同点,是都将跨境支付和供应链金融作为主要应用场景。

  现今国际贸易中钱货两讫的跨境支付通路主要依靠SWIFT系统,回顾这几年,SWIFT动不动就被美国等国家当成 “制裁大棒” 挥来挥去,支付安全也成了个大问题。诚如2022年俄罗斯主要银行就被SWIFT系统除名,谁也不知道哪天你就被踢出群聊了。由此可见,市场对于安全、高效、价格低廉的跨境支付渠道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要知道传统的经济和贸易,一端是钱,一端是货,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钱,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货,所以就很好解释,为何中美在稳定币这个赛道上都要纷纷抢着上牌桌。本着打不过就加入的态度,既然代币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不如纳入监管框架,在监管内创新和生根发芽。

  监管框架的确立,为稳定币的爆发扫清了最大的不确定性障碍。而它的崛起,绝非政策单方面推动的结果,更是技术演进、市场需求与旧体系缺陷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

  从技术看,分布式账本让跨境支付效率飙升,使得去中心化的价值传输成为可能。传统金融体系中,一笔跨境支付可能需要 3-5 个工作日,涉及多家机构的清算结算,而基于区块链的稳定币支付,却能实现 7×24 小时实时到账,成本还不到传统方式的 1/10。这种效率优势,在非洲等金融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数据显示,非洲超过 60% 的人口没有银行账户,但他们却能通过手机钱包便捷地使用 USDT、USDC 完成跨境支付,稳定币成为了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神器。

  从市场看,它是加密世界的 “定海神针”。在加密货币市场,比特币、以太坊等资产价格波动剧烈,而稳定币则提供了一个「价值锚点」。尤其是在 2020 年 DeFi Summer 之后,稳定币成为了去中心化金融的血液,支撑起了借贷、交易、流动性挖矿等各种创新应用。数据显示,2024 年基于美元稳定币的交易额最低为 16 万亿美元,最高达 28 万亿美元,稳定币已成为加密货币市场的基础设施。

  从制度看,它是对传统金融失灵的反抗。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央行大放水,法定货币贬值成为常态,尤其是在阿根廷、土耳其等通胀高企的国家,民众对法币的信任度急剧下降。稳定币与美元等强势货币锚定,成为了这些国家民众保值资产的重要选择。更重要的是,稳定币绕开了 SWIFT 系统,为全球资金流动提供了一条新的通路,这在中美博弈、国际制裁等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稳定币的意义远不止于充当更高效的支付工具或避险资产。它正充当着先锋,引领着一场规模更为宏大、影响更为深远的变革——将整个现实世界的资产“搬迁”到链上,即“资产代币化”。

  稳定币的终极意义,在于开启 “资产代币化” 大潮 ,而这一切始于 USDT。

  第一阶段(始于2014年):法定货币代币化。2014年USDT稳定币的出现,验证了法定货币代币化的可行性。截至 6 月 12 日,稳定币市场格局分明:USDT 以 1560 亿美元市值、62.1% 的市占率稳居龙头;Circle 发行的 USDC 紧随其后,市值 608 亿美元,占比 24.2%,其他包括 USDe、DAI、Sky Dollar、BUIDL、USD1 在内的其他稳定币项目累计占比不足15%。

  USDT和 USDC是加密货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两种美元稳定币。USDT 由 Tether Limited 在2014年发行,总部位于英属维尔京群岛,其储备包含现金、国债、企业债甚至加密资产的组合,结构较复杂。作为货币代币化的开创者也是目前稳定币市场的带头大哥,多少有点野蛮生长,运营主体 Bitfinex 曾因储备金不透明引发争议,其运营模式相对封闭,曾多次面临信任争议。

  USDC 由支付公司 Circle 发行,总部位于美国,Circle 持有美国全金融牌照(如 BitLicense ),受 FinCEN 监管,拥有强合规基因,采用 100% 现金和美国短期国债作为储备资产,每月由 Grant Thornton(均富国际)发布审计报告,公开储备构成。可以看出,USDC走了一条更保守的路径,成为合规场景的交易首选。

  2015 年至今的十年实践证明,法定货币的代币化在支付清算领域具有巨大价值,据2024年不同口径的统计数据,基于美元稳定币的交易额最低为16万亿美元,而较高的统计数据为28万亿美元,最大的用户群体来自于非洲那些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全靠 USDT、 USDC跨境倒钱,各国见状赶紧立法圈地,想把这头现金牛拴在牌照里。

  第二阶段(始于 2024 年),金融资产开始上链。随着贝莱德、富达等传统金融巨头将美国国债基金、美元货币资产基金等金融资产代币化并上链,开启了金融资产代币化的进程。

  第三阶段(2025 年起步),实物资产(房产、能源等)试探性上链。如房产、酒店、能源等实物资产实现链上数字化,虽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面临确权与链下锚定难题,但已有数十亿美元规模的实践,预计从 2025 年开始将加速推进。

  资产代币化的核心,是将现实世界的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上链并代币化,使其脱离银行系统和 SWIFT 网络,实现去中心化的流通,代币化经历从法币到金融资产再到实物资产的三大阶段,同时带来了三大革命:

  首先是资产流动性的革命。当资产被铸造成公链上的代币时,全球投资者都能轻松获取,大大提高了资产的可及性和交易便利性。以香港股票为例,巴西投资者购买港股需要复杂的开户和换汇流程,而在区块链上,这些繁琐手续被省略,投资者可以直接点对点交易。

  其次是清结算模式的革命。代币化带来了点对点的清结算模式,环节更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传统银行的次数一年约 7-8 次,而基于 DeFi 的抵押借贷,一年的次数可达 67 次,几乎是传统银行的 10 倍。

  再次是可编程性的革命。传统货币是不可编程的,而代币化后的货币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进行编程,实现自动化的清结算和违约处理。在链上借贷中,一旦触发违约条件,智能合约会自动执行清算,无需会计师、银行或法院介入,这大大提高了金融效率。

  当资产自由流动,大国嗅到了货币霸权重构的机会。稳定币之争,本质是货币权力的重构。稳定币的爆发,恰逢中美博弈的关键时期,自然是打的火热。

  美国的算盘,是将美元霸权延伸至链上。从黄金美元到石油美元,再到如今的代币美元,美国一直在与时俱进地巩固美元的全球地位。2024 年,全球稳定币交易规模高达 20 万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以美元计价。这些基于公共账本的货币流通,为美元国际化提供了更高效、成本更低的途径。《GENIUS 法案》的出台,看似是监管,实则是将稳定币纳入美元体系的控制范围,防止其成为削弱美元霸权的力量。更深远的是,稳定币与美国国债的结合,正在构筑一个新的美元潮汐通路。通过将美债代币化,美国可以更便捷地向全球输出美元流动性,收割全球资产,这是对抗去美元化的釜底抽薪之策。

  中国的破局点,在香港离岸市场。当前,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不足 3%,与中国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稳定币为人民币提供了一个换道超车的机会。以香港为试验田开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试点,探索其与央行数字货币的协同机制,不仅可以提高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的使用效率,还能绕开 SWIFT 系统,降低对美元的依赖。京东币链科技开发与数字人民币衔接的稳定币 JD-HKD,正是这种战略的具体实践。更重要的是,稳定币与 RWA(现实世界资产)的结合,为人民币资产的全球化流通提供了新的渠道,有助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

  这场对决的关键:不仅是技术,更是规则制定权。谁能让自己的稳定币成为跨境贸易的 “通用货币”,谁就能在新金融秩序中占据主导。

  渣打银行预测,如果美国《Genius 法案》推出,2028 年稳定币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2 万亿美元,相比目前的 2000 多亿美元,还有 10 倍的增长空间。万亿级市场蓝海已然浮现,硝烟之下蕴藏巨大机遇。对于投资者而言,看清产业链上的关键角色至关重要,布局可瞄准三类玩家:

  第一类是发行方。目前市场上主要的稳定币包括 USDT、USDC、PYUSD 等。USDT 市值约 1560 亿美元,市占率 62.1%,但由于其注册地和合规性问题,未来可能面临监管压力。USDC 市值约 608 亿美元,市占率 24.2%,由 Circle 发行,合规性更强,随着《GENIUS 法案》的实施,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占率。值得关注的是,香港市场即将涌现的港元稳定币发行方,如圆币科技、渣打银行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Circle 即将在美股 IPO,这将是主流标的,其估值和发展前景值得密切关注。

  第二类是技术提供方。稳定币的发展离不开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跨链协议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在 A 股市场,四方精创、恒生电子等公司在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能受益于稳定币市场的发展。此外,链上 KYC(On-chain KYC)与身份验证(DID)这类项目也将迎来机遇,如 Fractal ID、Quadrata 等,它们为稳定币项目提供合规的身份识别工具,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这类基础设施的价值将越来越大。

  第三类是应用方。稳定币的应用场景日益广泛,包括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去中心化金融等。在香港市场,众安在线通过旗下子公司持有众安数字资产 43.43% 的股权,众安银行作为核心运营主体,负责虚拟资产和稳定币相关业务,与圆币科技有合作。连连数字通过全资子公司连连国际与圆币科技合作稳定币在跨境支付的场景应用项目,其子公司 DFX Labs 已取得香港 VATP 牌照。此外,港交所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也将受益于稳定币市场的发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稳定币市场目前格局尚未稳定,USDT 和 USDC 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传统金融机构的入局和监管政策的变化,市场格局可能会发生重构。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动向、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稳定币市场既是一片充满机遇的蓝海,也是一个暗藏风险的战场。在这里,技术创新与监管政策相互博弈,传统金融与加密货币激烈碰撞,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理解稳定币,就是理解未来十年全球金融的底层逻辑,你可以不下注,但不能不关注。

  如果说 AI 是对生产力的颠覆,那么稳定币将是对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冲击。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发币权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国家信用便是货币发行的基石,这种模式构建起一套严密的经济秩序与权力架构。但当一切资产走向代币化,稳定币横空出世,情况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稳定币凭借区块链技术,打破了国家对货币发行的垄断,个人与机构得以绕开传统金融监管,以数字化的形式发行、交易稳定币,实现资产的自由流转。在这个过程中,“主权个人” 的概念逐渐崭露头角。每个人不再仅仅是国家经济体系下被动的参与者,而是能够自主掌控资产发行与交易,在数字世界中拥有属于自己的 “经济主权”,重新定义与他人、与市场的关系,这无疑是对延续数百年的生产关系的一场深刻革命 。

  当 Tether 的 CEO Paolo 说出:“稳定币的未来不仅仅是支付,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新金融系统的基础”时,他揭示了这场变革的本质。稳定币之争,不仅是技术之争、市场之争,更是货币权力之争、金融秩序之争。兴许在可预见的未来,只有两种货币:代币化的,和博物馆里的。

地址:狗狗币永久网址【363050.com】 客服热线:363050.com 传真:363050.com QQ:363050.com

Copyright © 2012-2025 Dogecoin狗狗币网站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